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

发布时间: 2021-04-20 16:29:3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概念体系

       学术评价体系是学术问题,必须按照学术研究的内容先建立概念体系并且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厘清“中国特色”的概念,关键是要把握好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所谓“中国特色”,是中国独有或形成显著风格,主要是指立足于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坚持继承性、民族性、本土性,同时面向世界将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性理论、新定理、规则等文明成果不断地吸收过来,为我所用,研究出原创性成果,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将其成果及时“国际化”。特色化与国际化相辅相成,彼此互动,特色化因国际化而突显,国际化是特色化的背景和平台。

       所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批判、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成果的基础上,注重从中国大量的评价实践中概括出评价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中国的评价实践,形成新的评价体系,为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共同学术评价难题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的概念及二者关系也是重要问题。学术体系从学术研究的整个流程看,从学术问题到学术观点的提出,学术方法的运用,学术论据的证明,再到学术成果的产出,可以看成是一个分体系。此外,学术发表、学术评价也属于学术体系的组成部分。相关概念包括学术概念、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学术方法、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学术项目、学术成果、学术机构、学者、学派和学术创新等都是组成要素。学术体系包含学科体系,学科是学术最基本的单位。

       此外,还需要厘清如下问题:什么是学术及学术评价?什么是评价及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与教材体系、话语体系是什么关系?评价体系的组成要素有哪些?什么是学术标准、指标、方法?评价指标多为定量的,是否有定性指标?定性指标与定性评价方法是什么关系?专家对论文及其引语中评价性内容能否判断其创新类型和层次?厘清这些概念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消除关于学术评价概念的一些误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针对当下学术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学术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评价目的,设计评价指标,提炼出有学理性的评价体系,并指导评价实践,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着力点和着重点。

       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即片面化、“四唯”“五唯”“SCI至上”等;二是评价的逻辑性、学理性不够,如质量、成效、情况、资源之间的关系未能理清等。具体来讲,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

       在学术概念、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

       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

       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术规范、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有专家缺大师;

       如上问题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时应予以重点关注。


三、构建以评价标准及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框架

       构建以评价标准及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框架,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目的,针对问题确定评价标准,设计评价指标、方法、制度等,即根据哲学社会科学共性以及被评对象学科特点形成评价指标体系与整个评价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应以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彰显创新贡献和中国特色为评价目的。为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在评价标准和指标方面强调对期刊、论文、图书等评价对象的质量评价和创新力(程度)评价,同时也应考虑不同类型评价的标准和指标的协调使用,比如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诊断评价、证据(事件、案例)评价、长周期评价、代表作评价和典型案例评价,定量数据和客观证据的专家融合评价等。

       构建以评价标准及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框架主要涵盖六大要素和三个维度。六大要素主要指以评价主体为主导,以评价客体为分类依据,以评价目的为龙头,以评价方法为工具,以评价标准及指标为核心,以评价制度为保障。三个维度主要指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无论是论文评价、图书评价、期刊评价还是学者评价,从这三个维度分析可以看到彼此之间的共性,而后根据个性细化指标。

       针对如上六大要素和三个维度构建出来的“全评价”分析框架,或称之为“学术全评价体系”“全评价理论”,形成了八个重要推论:评价目的制约论、评价方法适度论、同行专家主导论、评价制度保障论、评价客体分类论、计量方法与专家方法互补论、评价指标关键论和三个维度阶梯论。这些推论呈现了学术评价中的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


四、新评价体系的推广应用与展望

       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图书等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形成共识,进而按照指标体系分步实施。学术的精髓是创新,评价就是价值判断,学术成果的创新评价尤为重要,对创新进行定义、分层并使之清晰化是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构建过程中应以定性评价为基础,再进行定性或量化表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个好的学术评价体系应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找出问题并完善。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不同学派、学者相关研究内容进行集成整合,而后大胆地在学科评估、期刊评估、论文评价或创新质量评估等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实证,并对评价体系进行改进。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是个科学的问题,需要针对问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恰当的路径来研究,应该厘清核心概念,构建概念体系,立足当下大量评价实践,抽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并大力推广应用,不断完善。


(叶继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根据叶继元教授在2021年3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2021·北京)”上的讲话整理)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版权所有@ 201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