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87周年校庆学术周系列活动 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建设与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 2024-10-08 16:52:1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建设,加强对中国特色的法学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法治体系的深入研究,2024年9月2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创新高地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建设与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于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二会议室召开学术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自龙总编辑在致辞中说,今年4月25号,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简称“学术世界”)正式上线,这是一个融学术资源、学术交流、学术传播、学术创新为一体的公益性、开放性、全链条、数字化的学术平台,由书报资料中心承建。

学术世界开通的国内首个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展示了各个学科主流经典文献。主文献遴选工作由全国1732名专家参加,从近10年400余万篇文献中精选出20261篇。这些经典中的经典,代表了10年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学术精英们的学术成就,尤其强调文化主体性、思想原创性和对中国伟大实践的关切,属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

学术世界开通的国内首个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是把作者、期刊、评审者、读者等各方联结在一起的桥梁纽带。作者可预先早发布自己的手稿,期刊可以早发现有价值手稿提前约稿,读者可以在线评审稿件,成果可以快速全链条传播。这是开放科学时代学术研究、学术传播、学术交流的新生态。期待各个期刊、各位学者都能走出大大小小封闭传统的交流传播模式,拥抱开放、快捷、新动能的预印本平台,携手共建中国法学的自主知识大厦,让中国法学真正屹立于世界法律之林。


杜焕芳书记在致辞中强调,要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中谋划和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以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为宗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始终致力推动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本次研讨会既有国内知名教授,也有国内一流法学核心期刊的编辑,更有深度参与哲社主文献遴选工作的专家学者,通过此次作者—编者—读者共同参与、自由平等的学术交流和学术互动,必将能够深化对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认识!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辑张安民主持。

   本次研讨会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建设的方案与成效”“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理论”“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建设与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双向互动”。

二、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建设的方案与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政部主任王春磊以“主文献建设及生态分析——以法学为例”为题作主题发言。她表示,学术世界平台由人民大学主建,书报资料中心承建,在书报资料中心原有的期刊出版、数字出版、学术评价和智库服务基础上,将复印报刊资料的整体品牌链条纵向延伸和服务拓展。向前延伸主要是通过作者的直接投稿、预印发布以及推优荐优,实现快速发布及传播,搭建出版领域互动式多边学术平台——预印平台。向后延伸主要是通过智能挖掘和信息分析,实现智能服务和协同创新。向内拓展上指通过主文献平台进行知识精加工,打造学术共同体研读的学术精品指南。向外拓展上指未来会实现为普通民众提供文化资源,包括通过政策解读、学术资讯等方式实现轻量化、大众化的学术传播和服务。她以法学主文献生态为例展示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力量生态分布。总体而言,与法治建设结合紧密的部门法学科有更多产出;法学期刊尤其是优秀的法学期刊在推动原创性学术理论的发表、转化,提升优秀成果的影响力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传统法学院校和新兴院校共同构成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坚力量。她介绍到,学术世界平台目前完成一期建设,即将进行二期建设。建设完成之后,将会实现从前端的预印本、中端的数字出版平台、后端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以及主文献平台等全链条、多维度学术世界的展现模式,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知识产权》主编谢小勇以“共建主文献平台,筑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理论根基”为题作主题发言。结合基调演讲的相关内容,他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理论建设、学科建设、话语体系建设,在技术上、法理上、知识贡献上为构建本土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做出贡献。他指出,《知识产权》要密切与主文献平台的合作,与主文献建设同频共振,合力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以“主文献建设助推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题作主题发言。他以民事诉讼法学为例,阐述了主文献建设对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作用,并就如何充分发挥主文献建设作用提出了若干建议。他强调,主文献建设加强了党有关法学研究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方针政策的宣传与落实,推动了法学理念的现代化转型和法学研究范式的中国化构建,促进了法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整合。他认为,应将主文献建设与主文献的开发利用联系起来。加强对中国法学主文献与外国法学主文献的比较研究;将主文献建设与期刊评价、学科评价、同行评价结合起来;将主文献建设与破解法学发展“卡脖子”难题结合起来;将主文献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家的角色塑造结合起来。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蒋大兴以“主文献建设如何促进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自主”为题作主题发言。他从“主文献如何引导法学研究主题的自主化”和“主文献选择如何实事求是推进法学的团队研究或跨学科研究”两方面,阐述主文献建设如何促进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自主。他指出,一方面,主文献对法学学科领域中主流经典必读法学文献的筛选,可以促进法学类刊物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应当通过主文献建设,关注和促进法学的团队研究或跨学科研究,遴选出有原创性贡献和标志性意义的优秀文献。

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生以“文献汇编与学术创新:以法律史学科为样本”为题作主题发言。他从法律史学科出发,重点强调了主文献建设对于法律史学科创新发展的作用。他指出,主文献作为公共数据产品,具有对学术的引领性和权威性,将更加有效的推动法律史学科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作者、研究者,服务法律史学科的知识创新,进而推动该学科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审,《环球法律评论》编辑部主任姚佳以“法学领域哲社主文献的地位与功能之展望”为题作主题发言。她指出,第一,主文献是学术文献的历史坐标,体现出学术发展和学术知识生产需要紧扣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研究体系演进脉络的意识;第二,主文献制度是对当下不规范、不适当引用现象非常好的指引和约束,作为重要工具和方法,有利于形成原创性概念和范畴;第三,主文献建设应紧扣文献的奠基性、原创性等特征,加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经典文献的遴选和推广。

三、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理论

本单元由《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主编鄂振辉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旭以“国家法理论的中国叙事”为题作线上基调发言。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建设与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存在着紧密联系,他以宪法学和国家法学研究领域为切入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需推动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除了在方法论上要提炼出与抽象国家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方法工具,还必须在已有的研究路径上,开辟出符合中国国家治理规律的、恰如其分的、针对国家这一研究对象的新路径。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需回应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国家合法性与国家有效性的平衡、一国两制的法律挑战、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等,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应基于客观约束条件,避免臆断想象。


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武大国际法评论》主编肖永平以“构建中国自主涉外法学知识体系的思考”为题作主题发言。他指出,涉外法治是中国提出的一个独有概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涉外法治为中心构建中国特色涉外法学科体系,以培养涉外法人才为目标导向,以学生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回答好如何构建涉外法治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新命题。在主文献的建设方面,主文献选文不只是基于法学刊物,要强调综合性研究、交叉研究;要兼顾技术性和思想性,未来中国真正要去创新中国自主的法学体系,我们的研究应该以执法和司法为中心,通过实证研究实现真正创新。

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马长山以“面向‘三维世界’的数字法学”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数字世界构成了当今的“三维世界”,数字法学应该是立足于“三维世界”的法学发展新形态。目前对数字法学有三种理解:一是把其理解为交叉学科,这相对比较传统;二是把其理解为领域法学,认为它代表一个新兴领域;三是把其理解为时代法学,认为数字法学一个时代的产物。从历史发展来看,法学先后经历了农耕时代的法学(传统法学)、工商时代的法学(现代法学),如今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它以平台、数据和算法为核心发展要素。数字法学是青年学者的天地,也是法治未来的蓝图。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教授、《现代法学》副主编黄汇以“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产权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知识产权正在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场域和国家之间进行竞争能力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要将国际趋势与中国立场相结合、世界问题与中国方法相结合、制度愿景与中国场景相结合、体制转换与中国诉求相结合,才能构建起符合中国发展国情、国家发展利益最大化的知识体系以服务于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在国际层面上应积极输出全球自主话语体系,在坚持Trips协议等国际公约的基础上,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有效转换来实现我们国家灵活多样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和保护径路安排,国内层面应积极实现多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同时积极构建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等特色优势知识产权资源保护的知识系统,把知识产融入国家安全的新战场,在条件成熟时,最终构建出体现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法典,以实现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运行知识的系统集成和全面按排。

《备案审查研究》副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锴以“中国特色备案审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路径”为题作主题发言。他以备案审查制度为切入点,强调了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构建的三个关键点: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他指出,建构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应扎根中国实际,备案审查制度作为立足中国国情的宪法监督模式,已纠正多部法规、司法解释,成功破解西方违宪审查遇到的多种难题。要通过衔接联动机制打通备案审查制度中包含的多套审查体系,确保制度有效性与公正性。要具备全球视野,讲好中国的宪法故事对于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世界法治文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法学家》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尤陈俊以“学术自主与学科自主的联系与区分: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个前提性问题”为题作主题发言。他围绕学术自主与学科自主在法学体系建构中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释,重点思考“自主”与“体系”两个关键词。他明确指出,学科自主与学术自主既有相互呼应的一面,也存在内部紧张的一面,既注重将学科本位意义上的分类研究融入知识共同体,也要实现具有中国问题意识的学术自主,使中国法学研究兼具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

四、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建设与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双向互动

本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学学科执行主编刘明昭主持。

《法学评论》主编、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以“新时代法学期刊的使命与挑战”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主文献的推出对于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大意义。从作者与期刊的双重视角,他指出主文献具有正本清源、净化学术生态的重要作用,文献指标化应考虑合作作者与青年作者,提倡回归学术本质与规律创作学术文献,并为法学事业长远发展储备年轻力量。他进一步强调,哲社主文献虽聚焦中国问题,但不能自闭于世界之外,需重视从世界角度分析中国,保持与国际对话。主文献建设过程中,不同二级学科间配额应保持合理,避免强势学科独大,确保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多元与平衡。

《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袁方以“法学学术期刊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使命”为题作主题发言。她强调,法学学术期刊在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应当完成政治使命、策划使命、传播使命与服务使命。第一,法学学术期刊不仅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更是引领中国法学思想生成、推动法学学术研究进步与宣传法治领域国家意识形态的阵地。第二,法学学术期刊要注重本土问题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务热点、学术前沿相结合,名家文章与青年作品相结合等。第三,要借助学术活动与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完成传播使命,倡导“无批评不学术”精神,同时注意国际传播效果,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第四,法学学术期刊要自觉响应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一时代要求,服务于读者、作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制与社会发展》副主编侯学宾以“法学期刊发展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无论是文章、期刊,还是平台和法学自主知识体系,都是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文章在期刊获得发表已经做了一次评价,文章借此进入公共思想市场,而主文献建设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评价或三次评价。期刊和主文献建设的评价的差异性和标准,是未来需要讨论的问题。对于知识体系的形成,我们走的是引导性路径,在引领性上要有立场和取向,应该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促进生产出更为丰富的知识产品。

《比较法研究》副主编丁洁琳以“通过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建设推进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题作主题发言。他认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创立的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集中展示了关注中国问题的原创性、创新性、经典性文献,对于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他指出,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乃长远之计,应聚焦中国问题,借鉴而非简单复制西方理论。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平台作为知识集成公共平台,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内容,以增强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中国法学杂志社助理研究员刘海林以“法学期刊与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建构”为题作主题发言。他提出,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要善于提炼标志性概念与范畴、原创性观点与命题,要结合当代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加强法学理论研究,要有国际视野、保持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并提出了关于主文献平台和学术期刊的功能关系的思考。

《人大法律评论》主编李子硕以“法学学生刊物在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边际贡献探索”为题作主题发言。介绍了《人大法律评论》的刊物历史以及“三三制”、提倡理论性与评论性的选稿模式,说明了“青廌计划”、“长文”计划、“学科史”计划等专项论文培育计划,分享了通过举办年会以推动法学二级学科之间交叉对话的经验。强调,《人大法律评论》作为学生刊物,明确聚焦理论创新和理论反思的“评论”定位,以刊物专题的选取、会议主题的设定为锚点,挖掘潜在的学术议题,丰富学术理论的研讨生态,努力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出边际贡献。

本次研讨会接近尾声之际,汤维建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指出,此次研讨会恰逢其时,意义重大。第一,对于期刊建设而言,本次会议围绕主文献如何引注、合作作品刊发的标准、青年学者发表难题的破解等实践问题都进行了广泛讨论,主文献要发挥对期刊办刊方向的导向功能,既要敢于同国际上主流的法学主文献一比高下,同时也要意识到这一目标仍然任重道远。第二,对于主文献建设本身而言,哲社主文献要切实助力学者开展科研工作,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去粗取精,减少无用功,从而实现在主文献基础上产生研究的规模效应的目标。第三,对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而言,要强化自主性、体系性、中国性和国际性四大观念,明确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目标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版权所有@ 201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