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分论坛 “新时代中国社会学学术出版与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研讨会暨第四届社会学期刊论坛在南京举行

发布时间: 2018-07-24 14:53:5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18年7月16日,由中国社会学会学术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社会学评论》编辑部、《社会建设》编辑部联合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分论坛“新时代中国社会学学术出版与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研讨会暨第四届社会学期刊论坛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全国50多个教学科研单位、学术期刊、学术出版机构的7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李友梅,中国社会学副会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社科文献出版社副社长童根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党委书记武宝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世定、系副主任周飞舟,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执行主编肖瑛,《新华文摘》杂志社副社长刘仲翔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社会建设》编辑部主任黄家亮主持。

       开幕式上,冯仕政和武宝瑞分别代表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致辞。冯仕政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题、宗旨和筹备情况,并对与会代表的积极参与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冯仕政致辞

       武宝瑞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6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强调中心的发展离不开学者们优秀学术成果和原发期刊的贡献,中心将继续发扬“荟萃学术精华,服务教学科研”的优良传统,为新时代中国学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武宝瑞致辞

       李友梅代表中国社会学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目前中国社会学已经到了一个将本土经验和本土实践概念化的新阶段,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社会问题,社会学的发展需要突破自身的学科局限,与其他人文学科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同时,社会学的专业期刊也应当越来越多地反映综合性的问题并完善自身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推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她呼吁社会学专业期刊要扶持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高校社会学的发展,帮助他们完善学术规范,提升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李友梅致辞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社会学会学术传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及聘任仪式。

       主题发言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学学科执行主编顾海娥主持,来自《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学评论》、《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研究》、《社会治理》等社会学专业期刊的代表杨可、肖瑛、王水雄、李迎生、吴莹、刘逸帆等做了精彩发言。代表们围绕数字化和全球化出版时代社会学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专题策划与社会学学术视野的拓展、社会学原发期刊的条件约束与成长机遇、新时代中国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新时代社会学学术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学评论》编辑部主任王水雄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经济社会学研究》、《中国研究》、《社会学刊》、《清华社会学评论》等综合期刊、转载类期刊和专业集刊的代表刘亚秋、刘仲翔、张莉、刘世定、杨渝东、李煜、严飞等进行了精彩发言。代表们围绕学术期刊的定位与责任、社会学分支学科特征与期刊的学术使命、编辑视野下的写作与发表、学术发展与社会科学辑刊的困境与展望、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社会学期刊的专业性与公共性、社会学学术辑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主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当天晚上,在《社会建设》编辑部卫小将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张莉编辑的联袂主持下,本次论坛还召开了专门的社会学期刊编读见面会。来自全国十余家期刊的编辑与广大作者、读者齐聚一堂,就期刊学术规范、选稿原则、发表流程、投稿方式,以及近期重要选题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整个会场既充满了学术的思辨性、严谨性和创新性,又不乏轻松、愉悦、和谐的交流环境。最后,在热烈掌声中,两个小时的编读见面会顺利落下帷幕。

与会代表合影

       至此,2018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分论坛“新时代中国社会学学术出版与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研讨会暨第四届社会学期刊论坛圆满结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社会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版权所有@ 2014-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