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集刊的建设与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4-06 15:33:33   作者:王天夫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 简介与特色

       《清华社会学评论》是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集刊是以书代刊,用更灵活的方式来构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清华社会学评论》在过去二十年的努力当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创刊,一直连续出版,从最早的年刊,到现在的半年刊,刊期基本固定下来。自创刊以来,《清华社会学评论》始终以“面对中国社会真问题,关注转型期实践逻辑,推动本土化理论研究”为宗旨,与国际前沿研究对话,刊发了许多在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

       在整个创刊过程中,《清华社会学评论》选了一系列非常具有特色的热点议题,发表了众多有重大影响的论文。例如,近年来《清华社会学评论》开始以热点主题的形式组稿出版,以独到的视角、精辟的论述,掀起了学界对“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治理与社区建设”、“历史社会学”、“劳工社会学”、“科技与社会”等问题的讨论热潮,搭建起一个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

       《清华社会学评论》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先后于2017、2019、2020年获得全国优秀集刊奖。2018年,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清华社会学评论》全文转载率位列“社会学学科期刊”全国第1名。今年又入选《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二、 实践思路

       在《清华社会学评论》办刊思路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热点主题的选择。在之后的约稿过程中,最看重创新性。众所周知,很多创新性较强的论文可能还不成熟,也可能在论证过程中有一定的缺陷,这些新观念、新思想在第一时间要找到很好的发表渠道时,集刊不失为一个更为灵活的方式。《清华社会学评论》紧紧把握住这一点,策划了一系列较有创新性的专辑(例如“新生代农民工”、“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和专题(例如“历史社会学”、“社会治理与社区建设”、“纪念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八十周年”、“纪念潘光旦诞辰120周年纪念专题”、“劳工社会学专题”、“科技社会学专题”等),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清华社会学评论》办刊过程的一系列思考。

       《清华社会学评论》在发文过程中有两点特别强调:第一,对本机构清华大学内部的师生发表限制相当严格。2017-2019年,原创论文数占比92.9%,本机构论文数比例为7.1%。第二,特别关注中青年学者,45岁及以下的学者在本刊发表论文的比例较高。2017年—2019年,中青年学者发表论文数占比59.5%。《清华社会学评论》还做过一个大胆的尝试,其中一辑用将近一半的篇幅以中英文的方式对外籍学者伊万·塞勒尼(Ivan Szelenyi)的翻译作品《借非国民之力建设国家——海湾君主国的排外性移民体制》进行了首发。本刊以后也会尝试其他发文方式进行创新。


三、集刊困境

       当然,集刊也有一系列的困境。首先,集刊不是职称评价体系中的硬性指标。其次,稿源短缺,缺少优质论文。第三,需要关系、情谊约稿,约稿时大多靠作者对学术共同体的认同与支持。第四,经费紧张,编辑部缺少专职编辑队伍。 

       面对约稿、推广等各方面的困难,《清华社会学评论》在提升学术影响力上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努力。

       《清华社会学评论》最新的封面使用了费孝通先生的笔迹作为新的尝试,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尝试过程当中,尽力把刊物办好。感谢人大评价研究中心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

(王天夫,《清华社会学评论》主编)

       (根据王天夫教授在2021年3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2021·北京)”上的讲话整理)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版权所有@ 2014-2020